返回列表

鸭绿江美术馆一号馆2024年度群展——展前参展艺术家第二次研讨会


展前参展艺术家第二次研讨会

与会者:王鲁炎、王友身、赵亮、刘展、纪大海
日期:2021年5月22日-24日
会议地址:丹东鸭绿江美术馆

简介该展因不可抗力原因从原计划2021年开幕延后到2024年,期间参展艺术家王鲁炎、王友身赵亮、刘展进行了三次有关这次群展的讨论会,并认为这三次讨论会是该展的有效部分。他们共同选择了一个没有策展人的群展,在没有策展人的群展里艺术家如何思考、创作和实现作品?这是他们探讨的内容。他们是不同代际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艺术价值观和创作方法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对艺术,对展览的理解有哪些近似?有哪些不同?他们因没有策展人将要遇到哪些问题?又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均有待于对于展的具体观察和分析。

鸭绿江美术馆一号馆2024年度群展,展前参展艺术家第二次研讨会现场视频剪辑

文字依据现场视频整理,有删节


纪大海:
我们为了这个群展已经筹备了三年的时间,我们探讨在没有策展人的情况下,艺术家们是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我们预测这个群展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反而要将这些问题显现于我们这个群展中。几位艺术家从北京来到大陆的尽头,来到一个位于国境线上的偏远的美术馆,用了三年的时间讨论规则,在展览运作理念和展览呈现逻辑上都进行了各种实验性的交流,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很特别的群展。
在这次群展中我们也将探讨以低经费实现展览的可能性。我们并不否认高经费对于艺术实践的重要性,而是质疑其唯一性。
鸭绿江美术馆一号馆的每一个展览展期都是为期一年,它专门为此建构了一个时间性的学术定位,就是“非年度不可呈现”。“非年度不可呈现”创作方法和呈现方法迫使艺术家摆脱以往的经验舒适区,是在时间性的领域探索可能性的。
王鲁炎:
我过去没有针对鸭绿江“非年度不可能呈现”这个定位做过作品,所以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在应对这个定位时我以往的经验全部失效了,不会做了,这才有意思,因为这会迫使我创造新的经验,寻找新的可能,做出以往做不出来的东西。
刘展:
其实我对鸭绿江美术馆是有一种想象的。我原先的一个认知这里是一个岛。我对岛的理解是它带有一种独立性,或者是半封闭的,它的文化系统可能跟周边是有一些差异的。但是到了这里之后,这里与我原来想象的出入非常大,这也颠覆了我这三年来的想象,其实已经是化为乌有了。
王友身:
所以这就是现场的重要性。
赵亮:
挺有趣的,有这样一个水泥墙像军事工事一样的美术馆,又在边境这个地方,而且丹东是被殖民过的,这在中国很少,它是一个有殖民历史的城市。
王鲁炎:
刚才大海讲了我们这个谈话本身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个群展有两个部分,一个是群展现场,另一个就是我们此时此刻有关群展的讨论。什么是展览?物理现场的展览当然是展览,我们各自在谈展览理念的时候也是以阐释方式对一个展览的显现,是在以理念的方式显现一个物理的展览现场。从这一角度说,我们有关群展的每次讨论也是展览的有效部分。
赵亮:
我们就像生物互相干扰一样,一个生物的生长会影响另外一个生物。我们之间的讨论已经互相干扰,已经生成。这种讨论就是生成一种共性,尽管可能呈现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是在互相规训,互相束缚,这个是无可避免的。
刘展:
今天大家能够重新坐在一起探讨一些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非常明确的代表了各自对艺术态度,这对当下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其实已经不仅仅只是我们自己自娱自乐的一个事情。我觉得他可能对于整个当下的生态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
王鲁炎:
可能性范畴里的东西不是既有经验里的东西,他是超验的。当你把可能性范畴里的某种不可能落地到某个实验性空间使其成为可能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新的经验,它就已经属于超验对象。
王友身:
在丹东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焦点地方出现这么一个美术馆,不仅仅是社会属性和历史属性两个原因。它在艺术上的自洽性为什么成?它的存在理由在哪儿?这是我过去30年40年来一直想做的事情,到现在这也是让我一直往前走的一个动因。它虽然没有一个结果,也没有一个方向,但它有无限的可能。
王鲁炎:
我们永远在可能性范畴里想问题和寻找可能性,我们期望在颠覆性、实验性和可能性中存在,鸭绿江美术馆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这里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试验场,因此也可以说这里是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天堂。它是艺术从业者相互交流的地方,大家到这里看一个常规意义上的“非年度不可呈现”展览。
王友身:
“非年度不可呈现”概念的重要性和它的逻辑阐释的重要性,一定是由这种类型的艺术家体现才行。不是说你的某个作品看了像“非年度不可呈现”的作品就行,而是要看他的整个艺术经验和艺术态度的连贯性。
王鲁炎:
展览呈现艺术家的状态是很重要的。
王友身:
鸭绿江美术馆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会挑战艺术系统内部原有的属性。让整个艺术系统生态处于一直往前的实验状态,就是让未知的状态发生,往前推进。
元漉:
现在知道了,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由于不可借鉴,任何借鉴也没有,所以大家都很兴奋。
王友身:
为什么这个“非年度不可呈现”具有挑战性?为什么很多艺术家不敢承接这个展览?因为要是迎接这个理念的挑战得脱一层皮,你要把一年的时间搭进去。我想这是一个360天的时间轴,是横向的空间和一个纵向的时间,当你打开这个关系的时候就有趣了。你不要把这个时间比作时间,实际上时间是个空间的概念。打破以往这种属性的时候是我觉得是有趣的,对我来说我没有实践过,但是我想尝试。
赵亮:
据我理解,这个展览开幕时等于创作才刚刚开始。一年以后展览闭幕的时候作品才算完成。闭幕的当天才是它的开幕式,但他已经结束了。“生既是死”,我觉得这个挺有趣,它一定是在这个时间维度中完成的。
王鲁炎:
艺术家在展览中展出的东西往往是过程的尸体,都是某种结束了的东西。有些艺术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他们在作品观念、创作方法和呈现方法上探索使作品保持鲜活方法,避免作品终结于结束。
刘展:
这个概念本身也是一个双刃剑。从常态的直观的角度理解,利用水或者融化其实都是非常惯性的思维。今天来重新理解这个“非年度不可呈现”,目前我觉得应该不是一个物理上对时间的一种理解。它给我更多的还是一个观念本身,如何从观念本身的角度去来理解这个概念。
王鲁炎:
艺术以不断自我颠覆的过程中释放新的自我。比如说“非年度不可呈现”这个规定性的东西,就是在以颠覆自我既有创作经验的过程中释放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刘展:
昨天我有特别强烈的感受,就是再跨一步就已经接壤朝鲜了。你能看到那边有人在地里耕地,干活务农,那种情景特别像是在一个博物馆里面看到的。不管是从艺术形态还是物理形态上,你跟那个对象都是绝缘的状态,你跟对面的人离这么近,他的那个状态跟你的反差这么大,我挺震惊的。
王鲁炎:
这次群展我放弃使用美术馆提供的经费,也不用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协助,但我保证在最后一秒之前完成我的作品。我想借此群展机会应对两个挑战,一个是应对“非年度不可呈现”的挑战,另一个就是以极少经费实现作品方案的挑战。
王友身:
咱们现在的讨论很务实,昨天晚上谈的特别好,能解决就把这问题解决掉。配合也是一种工作方式,按照系统内部的节奏走。然后就是空间问题,我可能就先选了,我想可能用一号厅中间的部分。
纪大海:
明年是鸭绿江美术馆开馆五周年,在这个五年庆典之际,我们开启了一个更大的新的展览项目,另一具有实验性的“鸭绿江美术馆文献展”
王鲁炎
鸭绿江美术馆历经五年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路,但是它并不满足于此,在这个基础上它还在不断自我否定,探索新的可能。
刘展:
作为艺术家,尤其在当下这个生态里面,你想展现自己的机会是很少的,你想获得的那种机会很少见。
王友身:
我们叫艺术自制。
纪大海:
鸭绿江美术馆所从事的是实验性和探索性的项目,那么它势必就是小众的,他的超验性必然不会赢得广泛的认可,它必将是一个孤独的美术馆。如果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得迎合大众的趣味,但这不是一个实验性和探索性美术馆该做的事情。
我们在努力把鸭绿江美术馆做成探索性和超验性的交流平台。我们不会因为失去公众的关注而改变我们的价值观与信仰。也许若干年之后,人们在谈起鸭绿江美术馆时会说:“哦,那是个孤独和边缘的美术馆,是一个已经被人们遗忘的美术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却很符合一个探索性和实验性美术馆的特质,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最大的褒奖。

王鲁炎

王鲁炎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他于1979年参加了《星星画展》和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1988年王鲁炎与顾德新合作创作了脱离感官经验的观念性《触觉艺术》,于1988-1995年与顾德新、陈少平组建以取消艺术家个性为目的的“新刻度小组”。其个人艺术创作围绕悖论展开,认为只有悖论才是否定任何答案的真问题,其思考才不会终结于答案,他的悖论性代表作品有《被锯的锯》、《锯与软体》、《W自行车》、《W注射器》、《W双向军械》、《行走者》、《面对的背对者》等等。

王友

艺术家王友身曾经参与过众多国内国际重要的双年展和机构展览,包括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展览:“中国现代艺术展”、“新生代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等,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参与人与见证人之一。同时,王友身自1988年至2018年在北京青年报社工作30年,曾担任过美术编辑、艺术总监等职务,一直以来,王友身兼具双重身份,在艺术界与传媒界两个领域间工作,致力于考察和松动艺术/ 生活、创作 / 日常间僵化的边界。

赵亮

自1993年起,赵亮工作生活在北京,作为独立纪录片导演和多媒体艺术家从事摄影和视频艺术创作。他的影片曾在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首映;艺术作品在国际摄影中心(纽约)、沃克艺术中心(明尼阿波利斯)、世界文化宫(柏林)、雷纳·索非亚博物馆(马德里)以及全球多个电影节、艺术画廊和博物馆展出。

刘展

刘展于2011年独立出UNMASK小组之后,以个人面貌进行全新的艺术探索,创作出以研究为基础的一系列装置,包括录像、印刷品、现成物与雕塑等作品。艺术家专注于场域的空间维度与历史维度的思考与利用,在表述方式上的多样性和实验性,使空间内外渗透出的多义性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人们体验的边界。

纪大海

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曾做过三年美术教师、十年报社美术编辑、二十余年艺术家兼商人。2017年创建鸭绿江美术馆,任馆长至今。


客服热线

扫一扫关注我们

© 2022 鸭绿江美术馆 版权所有   辽B2-20140053-11--